我喜欢生活在古城里,因为它承载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,但遗憾的是,上天并没有给予我这份自小就期待的恩赐。
我喜欢生活在古城里,因为它灵魂上的、美感上的、味道上的、历史上的东西,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吸引着我。到了湘西吉首的乾州古城,已是傍晚。晚餐后的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走进它、亲近它……
我们在这座拥有4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边,万溶江的对岸就是这座举世无双的城门。它是古城的南门,有3座城楼,开3道城门,中间一座是主楼,两边各一耳楼,布局成“品”字形,主楼与耳楼高矮错落的搭配可以说是尽善尽美,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“三门开”。湘西旅游文化策划人和摄影师龚先生介绍,“三门开”独具匠心的设计,是居民生活、商贸交通、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,加上它布局得当,造型壮观,用材讲究,工艺精湛,建筑坚固,的的确确是我国古城建筑中的艺术瑰宝。
从“三门开”的里门往外看,是一堵城墙,城墙的外面就是万溶江。想出城门,需要经过此门,然后往左右两侧的另两个城门走。站在“三门开”的里面往城门里看,是已经落市了的街道,也就是古城“迎宾口”的所在。
雨后的古城,别有一番风味。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在小雨的轻抚下,挂满了流淌着岁月的记忆。地面上湿湿的、幽幽的,更加衬托出了它的古朴和凝重。4000多年来,不知道这里走过了多少人的身影,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,但在古城石板路上,却留下了他们深浅不一的痕迹。
乾州古城,是湘西秘境的根。在古巷慢步,伴着夜色,你更能体会到它的神秘莫测。在这里,我的内心不自觉地就进行了某种与古人的交流,冥冥之中,仿佛自己已经“走进了古日子”。这条充满魅惑的古巷,以其曲曲折折的身姿和特色突出的苗土建筑,向我们释放着迷人而有些梦幻的色彩。
结束了今夜的漫步,自“三门开”长廊上,隔万溶江往对岸望去,远处的文峰塔依然在精神地矗立着,而宝塔周边的人家,一半已经安然入睡,一半却意犹未尽地叙说和畅想着幸福。
出了“三门开”,走在万溶江上的吊桥上,眺望远处的风雨桥,此时的风雨桥上显然已经没有了白日里的热闹,虽然坐了一天的车,但我还是不想离开这醉美的夜色,不想离开这座令我流连忘返的古城。
胡家塘
因为要在胡家塘边的一间苗家餐馆吃晚餐,我有幸又一次走进古城,走进了著名的胡家塘。虽然天色有些阴,但空气却通透清爽。这个池塘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,由大塘和小塘组成,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。小塘里有一口古井,叫安澜井,深不可测,相传与万溶江相通,是荷塘的水源之所在。这口井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,还为保卫乾州立下了汗马功劳。1925年,川军司令熊克武率十万之众围攻乾州古城,当时乾州古城守军和居民不足500人,但他们同仇敌忾,用砖石、滚木投掷,致使川军死伤无数。后来川军挖地道,用棺材装火药轰炸城墙,都不能破城,最终败走。这一个月以来,古城里的守军和百姓全靠喝这口井的井水来维持战斗力。
由于胡家塘左靠文庙,面向三门开,是一个招财进宝之地,还出了许多人才:有武举人高巡一、高辅清,文县丞高福章,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次长上将付良佐、陆军少将高昆麓,书法家杨味蔬,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30多人。由于春节刚过,池塘里满是落败的衰荷,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在荷花伴着塘边徽派建筑盛开的美妙画面。
两塘之间弯弯的石拱桥叫清风桥。从桥上走过,右手边是土地堂,供奉的是土地爷。当地土家族人比较多,所以5~7家人会一起供奉一个土地堂。
乾州文庙
基于孔子的影响力,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有不同时期的文庙。但乾州古城里的文庙在建筑风格上与别处有很多不同,这座修建于清朝雍正七年的文庙,主要建筑有明伦堂、文昌宫、大成殿、大成门、状元桥、棂星门、崇圣词等,占地面积约4887平方米。文庙临街有一道约18米长的影壁,影壁中间用瓦砌成菱形四瓣花窗,处街可窥其内。窗两边各有一道门,左门上题的“德配天地”
意为厅校学宫,右门上题的“道冠古今”,表明这里是供奉孔子的地方。入学者从左入,拜孔者从右入。文庙都是按照左庙右学布局进行修建的,但因地势比较窄,所以因地制宜,将学宫的部分建筑,建于前部分。